Monday, January 07, 2008

01.「老鷹抓小雞--小雞找老鷹」-來葉-黑鳶尋根計畫

01.「老鷹抓小雞--小雞找老鷹」
來葉(黑鳶)尋根--大家一起來
說明:

俗稱「老鷹」或是「來葉」(台語)、鷂婆(客家語)的黑鳶,曾經是台灣平原及低海拔最普遍的猛禽,許多中老年人幼時都曾經親眼目睹黑鳶或者是「老鷹抓小雞」的景象。然而,近數十年來由於棲地破壞、環境污染以及食物缺乏等原因,黑鳶已經全面從台灣平原地帶撤退,僅剩下部分低海拔水域尚存,族群數量亦僅剩200-300隻左右,乃是台灣地區狀況最危急的留棲性猛禽。雖然黑鳶已經從大部分的環境消失了,但是黑鳶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中老年人的心中,以及依舊流行於學童之間的遊戲「老鷹抓小雞」,本計畫希望透過媒體、Email、網站等管道徵求有關30-60年代「老鷹抓小雞」等與”來葉”相關故事、童謠的「口傳歷史」,希望在資料(記憶)失傳之前紀錄黑鳶曾經存在的地區環境及相關故事,將所有成果匯集成冊、拍攝成記錄片,並設立資料網站以留給子孫做紀念,同時展現本次活動中所探訪得知黑鳶曾經出現的區域,作為日後黑鳶進行各地保育工作的依據。

計畫主持人:沈振中。
計畫期限:2008.01.01-2009.12.31.
實施範圍:台灣各縣市地區,包含澎湖。
計畫內容:
1.方式:
透過媒體、民間團體、Email、網站等管道徵求有關30-60年代「老鷹抓小雞」等”與來葉”相關的故事、童謠、歌曲的「口傳歷史」。
以繪圖、寫作、訪談、調查等方式進行:
請就自己家族、鄉親訪問60歲以上長者,或由兒童訪問阿公阿嬤配以繪圖方式呈現。
紀錄內容儘量包括:敘述者姓名、發生年代、縣市、鄉鎮、地點、大約隻數、行為、環境概述、人與其互動狀況等。若能提供當時環境相片或繪圖更佳。
相關童謠ˋ歌曲亦請註明流行發源地、作曲者。
紀錄請寄:沈振中 shenlauin@gmail.com
若願意接受現場訪談ˋ拍照,請留下聯絡方式。
2.將蒐集的資料編輯成冊、配合梁皆得完成15年黑鳶影像記錄片,並設立”老鷹抓小雞”網站發表。
3.提供資料的民眾皆可獲得”老鷹抓小雞-來葉(黑鳶)尋根紀念冊”及計畫主持人手繪”老鷹指印畫”各一本。

計畫預定進度:
第一階段:蒐集資料2008.01.01.-12.31
透過民間保育團體以mail方式廣發”來葉(黑鳶)尋根--大家一起來”計畫。
請就自己家族、鄉親訪問60歲以上長者,或由兒童訪問阿公阿嬤配以繪圖方式呈現。
請教師透過寒假作業讓學童訪問家族阿公阿嬤配以繪圖方式呈現。
紀錄內容儘量包括:
敘述者姓名、發生年代、縣市、鄉鎮、地點、大約隻數、行為、環境概述、人與其互動狀況等。若能提供當時環境相片或繪圖更佳。
相關童謠ˋ歌曲亦請註明流行發源地、作曲者。

第二階段:建立網站。2009.01.01-10.31
將蒐集資料陸續整理放入網站供大家參訪。
暫定設於老鷹部落格中http://shenlauin.blogspot.com/
沒有資料的縣市地區將親自做田野訪談補足。

第三階段:募款製作紀念冊。2009.06.30-10.31
募款製作:老鷹抓小雞-來葉(黑鳶)尋根紀念冊、老鷹指印畫冊、黑鳶影像記錄片。
採個人助印方式。希望號招5000人共同募集。
助印”老鷹抓小雞-來葉(黑鳶)尋根紀念冊”。ㄧ本300元。
助印老鷹指印畫。ㄧ本100元。
捐助黑鳶影像記錄片。ㄧ捲1200元。

第四階段:發表成品。2009.12.01-12.31
完成老鷹抓小雞-來葉(黑鳶)尋根紀念冊、老鷹指印畫冊、黑鳶影像記錄片。
成果發表。

台灣黑鳶現況
俗稱「老鷹」的黑鳶(學名Milvus migrans,英文名為Black Kite),閩南語稱為來葉、厲翼,客家語稱為鷂婆。原本是在台灣最普遍的猛禽。在農業社會的聚落、鄉村或有人煙的平原,都很容易看見老鷹在天空翱翔、田邊撿拾人們拋棄的廚餘、抓走人們晒衣埸的衣物做巢材、或從稻埕中抓走小雞。民間也流傳著一些有關老鷹的童謠如:「厲翼厲翼飛高高,囝仔中狀元:厲翼厲翼飛低低,囝仔快做爸;厲翼厲翼飛上山,囝仔快做官。」
然而近年來,由於台灣平原地區生態環境改變劇烈,黑鳶也從原有的棲息環境之中迅速消失。根據台灣各地鳥會及文獻記錄,歷年來各地曾有的黑鳶大族群如:烏來的28隻、五股的40隻、關渡的10隻、曾文水庫的56隻、金山的25隻、高雄梓官及老鷹谷的20隻,現皆已消失或減少。
目前,經基隆鳥會的黑鳶守護員在1992-2007年間紀錄到全台灣有8大族群分隔在南北兩端的台北、桃園、嘉義、高雄、屏東,8個族群近幾年的聚集最大量由北到南分別為9、26、55、8、50、29、110、24隻,若加上其他小族群個體,總數約280-300隻。

一、黑鳶生態習性:
在生態習性上,台灣黑鳶在2-4月間開始孵蛋、3-5月間育鶵、4-6月間幼鳥離巢。南部比北部早一個月,巢材以枯枝為主,中央鋪柔軟的紙、布、手套、內衣褲、胸罩、塑膠袋、鋁箔包。雌雄輪流孵蛋,約一個月孵出。幼鳥約再35-40天才能離巢,離巢後一個月內仍需依賴親鳥給食。6-7月起,幼鳥、成鳥、亞成鳥於每天黃昏出現在族群聚集處,舉行「黃昏聚集儀式」,至12-2月結束。牠們喜歡抓枝、葉、紙、塑膠袋……在空中玩「你丟我撿」、「我丟你撿」的遊戲。
在生態地位上,黑鳶扮演「清道夫」、「機會主義者」的角色--清除人們直接或間接製造出的垃圾食物。台灣黑鳶的食物主要來自港灣、水庫、河域、垃圾場、魚塭、開墾地及道路上的動物內藏、肉塊、死魚、死蛙、死鼠及被車子壓扁或撞傷的小動物,偶而,牠們會抓樹上或空中的昆虫。

二、與亞洲鄰近國家黑鳶之比較:
  台灣最近且最容易看見黑鳶的基隆港,十年來最多祇看到30-32隻黑鳶,而且總共祇有三次記錄,南北主要族群聚集隻數最多60-73隻。
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邊一天十小時間,隨時可看到40-300隻黑鳶。日本80隻幼鳥停在稻田、80隻在魚池排水口與紅嘴鷗低飛搶食死魚。香港沒有人給食,三個地點的聚集隻數達1000隻;日本三個有給食地點的鳶隻在白天各維持50-100隻。
印度黑鳶在首都德里城市路邊的垃圾、屠宰場覓食˙在舊德里一天中隨時可見40-314隻黑鳶活動、停棲˙當有人拋食時,100-300隻黑鳶一起搶食。
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垃圾集中場最多有500隻一起搶食,一條有屠宰場的河邊最多158隻黑鳶與數百隻烏鴉覓食。
台灣黑鳶每年每對補充率為0.8至1.0隻。低於其他國家的1.0至1.2隻,巢位密度最高為直徑十公里範圍內12對,遠低於日本、西班牙等國一公里內30對,且繁殖巢樹、聚集夜棲地離人甚遠。香港、日本黑鳶築巢在公寓、馬路旁或人工建物上,印度黑鳶也在路邊、社區、甚至火車月台的樹上築巢˙
香港500-700隻黑鳶在馬路旁30-50公尺處聚集夜棲、印度150隻黑鳶在緊鄰某家醫院的樹上聚集夜棲、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大馬路旁的一棵大樹上有384隻一起夜棲。

三、推測生存危機的可能因素:
就背景說明資料可知台灣黑鳶族群分佈率、數量、繁殖補充率、巢位密度、與人的互動程度皆偏低,推測可能因素為:
  1. 60-70年代由農業型態轉為都市型態的土地利用、開發造成棲地減少以及工業、農藥、毒鼠藥污染食物造成全面性死亡,導致數量、分布率降
低。
  2. 垃圾處理方式改變造成食物減少,導致補充率、巢位密度低。
  3. 台灣人對待萬物的不友善態度,造成台灣現有黑鳶不如過去農業時代及亞洲其他國家那般接近人?

相關資料請上基隆鳥會網站:
http://www.kcu.org.tw/~birds/ 點選”老鷹守護員”。


沈振中簡介:
基隆人,1954年11月1日出生.O型
學歷:基隆忠孝ˋ正濱國小ˋ基隆第一初中(明德國中)ˋ基隆高中ˋ輔仁生物系畢.
曾任康寧護校ˋ德育護專生物教師及學生活動中心ˋ社團指導老師
曾參与快樂兒童中心夏令營,以及快樂ˋ魔奇ˋ九歌兒童劇團團員.
踐行土地倫理及簡樸生活,曾獨自由台北步行至屏東ˋ單車環島5次ˋ登玉山及雪山.
於1992年初遇見基隆外木山的一群老鷹,該群老鷹後因獵捕ˋ棲地破壞而遷離,1993年6月創立基隆市野鳥學會並辭去教職,立志為台灣老鷹立傳二十年.
同年以老鷹的故事-叉翅ˋ白斑与浪先生一文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.
著有老鷹的故事ˋ鷹兒要回家ˋ老鷹觀想錄.
目前以老鷹觀察ˋ紀錄及運用由老鷹學習而來的團體動力ˋ精神進行自然體驗ˋ生命教育ˋ社團幹部之團隊訓練為生活重心.

被自然的夥伴以”老鷹”稱呼.

No comments: